来源:中国纺织报  记者  马瑞

2026年,《中国纺织报》社将迎来创刊40周年。40载风雨兼程,《中国纺织报》始终与中国纺织行业携手同行,见证了其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砥砺奋进、走向世界、由大变强的光辉征程。

值此之际,本报特别推出“砥砺40年,讲述中国纺织故事”系列报道。我们将聚焦行业领军企业,重温与《中国纺织报》一同成长的企业故事,忆往昔峥嵘,展未来宏图。



在中国制造业从传统生产走向自主创新、从本土经营迈步全球布局的浪潮中,红豆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红豆集团”)68年的历程,恰似一部浓缩的中国纺织业进化史。从濒临倒闭的乡镇针织厂,到横跨纺织、轮胎、生物制药的跨国集团;从依赖人工的劳动密集型生产,到建成行业首个5G智能工厂、树立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标杆园区,这家企业的每一次转身,都踩准了时代的脉搏,也为中国实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
破局:“三自六化”转型助力跨越


周宏江

红豆集团副总裁、首席营销官周宏江


“1987年,整个行业都在拼成本、拼劳动力,一件针织内衣利润只有几毛钱,再这么下去,工厂迟早要倒闭。”红豆集团副总裁、首席营销官周宏江至今记得,当时红豆集团的前身——“港下针织厂”深陷困境。作为典型的乡镇企业,企业既无大学生分配指标,又缺乏现代管理体系,生产的产品同质化严重,只能在低价竞争的红海里挣扎,年销售额不足千万元。而如今已担任红豆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局主席的周海江,当年带领企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。

“周海江辞去河海大学教职下海,这事在当时的社会太震惊了。”周宏江回忆,他带来的不只是10余名高校毕业生加盟的“人才效应”,更重要的是一套颠覆传统的变革思路。针对“产品无特色、品牌无溢价、管理无体系”的三大痛点,周海江推动工厂率先推行“四制联动”:以母子公司制厘清权责,以效益承包制激活动力,以内部市场制优化资源,以股份合作制凝聚人心。这套制度创新迅速见效,工厂销售额从1987年的1000万元跃升至1991年的上亿元,实现了从“生存危机”到“规模扩张”的第一次跨越。

进入21世纪,中国纺织业面临“两头在外”的新困境:原材料依赖进口,市场受制于海外品牌,本土企业大多沦为“代工厂”。“周海江当时就说,企业不能再陷在‘低价陷阱’里,要从做产品转向做品牌、做标准。”周宏江说,正是基于这一判断,红豆集团提出“三自六化”战略——布局自主品牌、自主创新、自主资本,推进高端化、国际化、绿色化、数智化、在线化、规范化。

在自主品牌建设上,红豆集团确立“国货”定位,跳出低价竞争,推出了高端男装系列并凭借品质赢得市场;自主创新方面,周海江牵头联合兰精莫代尔等全球供应商研发新型面料,推出的0感舒适衬衫累计热销超200万件,成了“科技+舒适”的国民单品;自主资本运作上,2001年“红豆股份”成功在A股上市,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关键的资本活水。


微信图片_2025-11-05_162759_483


数智化是这场转型的核心抓手。2020年,红豆集团联合中国联通建成服装行业首个5G智能工厂。“车间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:3D量体仓30秒能获取人体192个数据,AI系统自动匹配版型,AGV机器人穿梭运面料,自动裁床精度达0.1毫米,使工厂人均效率整体提升20%,单耗成本下降10%,生产效率提高32%,降低在制品30%,缩短交期40%,大幅提升红豆男装市场竞争力。”周宏江感慨,更具行业意义的是红豆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传统产业,打造国内首个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——“红豆—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”——它打通了从设计、生产到销售的全数据链,过去传统工厂不敢接的10件起订小订单,如今7天就能交付。这套系统后来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“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”,至今仍被长三角数十家服装企业借鉴,推动整个行业从“大规模制造”向“大规模定制”转型。

立标:打造行业绿色发展范本

“周海江常说,纺织业从染料到面料,每个环节都和环境息息相关,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,是生存题。”在周宏江的叙述中,早在2008年,周海江就带领红豆集团成为全国首家全面执行CSC9000T(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)的企业,彼时不少同行还认为“环保是成本负担”,但红豆集团已经开始布局可持续发展。

2021年,红豆发布《红豆股份碳达峰碳中和宣言》,成为行业内首个公开承诺“双碳”目标的企业。“周海江牵头建立了覆盖原料采购、生产能耗、物流运输的全链路碳足迹核算体系,我们还出口了中国首批碳中和服装。”周宏江介绍,为了带动整个产业链减排,红豆股份还牵头成立“长三角碳中和服装供应链联盟”,从引导供应商使用太阳能发电,到推动包装材料循环利用。


微信图片_2025-11-05_162806_405


“周海江一直强调,企业的责任不只是赚钱,还要和社会价值同频共振。”周宏江说,“红豆集团一直注重党建,我们的一大重要成果,就是通过多年实践首创了‘党的建设+现代企业制度+社会责任’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,正是这一理念的落地。”在这套制度下,红豆集团建立“党员责任岗”“党员创新项目”机制,同时,红豆集团在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等领域主动担当。2012年,这套制度实践获中组部向全国发文推广,2019年又入选中组部编写的党建案例丛书,成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“红豆范本”。

出海:树立全球产业链话语权

2006年,红豆集团积极响应国家“走出去”号召,来到柬埔寨西港特区投资建设。“2007年,周海江个人在西港特区的投资协议上签了‘个人无限责任’——这意味着,要是特区建不起来,他要以全部身家还债。”周宏江至今记得当时的场景,彼时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(以下简称“西港特区”),还是一片高低落差70米的荒滩,没路、没水、没电、没网。“但周海江说,国家鼓励企业‘走出去’,不能只做贸易、搞代工,要为中国企业出海树立新标杆。”周宏江回忆,就这样,周海江带着团队开启了“第二次创业”。

建设初期的困难远超想象:柬埔寨雨季长达半年,工地常被洪水淹没,团队就顶着暴雨抢工期;当地缺乏产业工人,周海江便牵头建培训学校,手把手教当地人操作缝纫设备;为解决基础设施难题,企业自筹资金修热电厂、污水处理厂等,甚至铺了一条从特区到港口的专用公路。经过10多年的深耕,西港特区从荒滩变成了“柬埔寨的工业新城”。

周宏江给出一组数据:截至2024年,西港特区累计引入来自中国、欧美、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的企业(机构)209家企业,涵盖纺织、电子、机械等领域,创造3.2万个就业岗位;2024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40.78亿美元,占柬埔寨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.45%,成了该国发展最快、影响最大的经济特区,还被誉为“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”。

更关键的是,周海江开创了中国民企“产业链出海”的新模式。如今,在周海江的规划下,红豆集团的全球布局还在加速。除西港特区外,红豆集团还在越南、孟加拉国建了生产基地;跨境电商方面,通过亚马逊、速卖通等平台推动红豆品牌出海。

目前,红豆服装外贸已与15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,产品远销欧美、日本、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“这让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里的话语权,实实在在提升了”。

微信图片_2025-11-05_162813_451

“从无锡港下的小厂房,到遍布全球的产业网络,红豆集团几十年来的发展,是周海江带领我们一步步闯出来的。”周宏江感慨,如今周海江又在布局AI智能穿搭、可降解服装、生物制药等新领域。正如周海江常说的那样:“中国企业的路从不是一帆风顺,但只要坚持听党话、跟党走,坚持自立自强,就一定能在全球竞争中交出更好的答卷。”


 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06cEHIudQcx6WC0sg6J15w